鼓励“解纷一件事”向居村延伸,更易化解身边小案、更好感受公平正义_世界时快讯

2023-04-07 21:59:50  来源:文汇网

想打官司却不会写诉状,一想到求诸于律师耗时耗力耗钱,对于部分损失不大的赔偿,一些人无奈吃下“哑巴亏”。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?今天,上海市区人大联动开展多元解纷专项监督,现场一款名为“数字智慧仓”的设备,令大家看到身边小案的解决路径。


(资料图片)

屏幕前,体验者随机点选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后,一系列提示弹出——事故时间地点、责任认定、赔偿金额等,清晰的问题设计,逐步引导当事人完成报案全过程。这是全市首台“诉状一体机”,为大量事实清晰的案件“一键生成”免费诉状。同时,也为身边小案加强诉调衔接、实现调解前置奠定基础。

专项监督中,代表们认为,科技助力多元解纷成效已初步显现,但智慧调解等平台功能仍有完善空间。比如,不同平台间存在交叉重叠、造成资源浪费;“解纷一件事”平台目前尚未覆盖至居村委会,功能流程未能较好匹配现实需求。代表们建议,需结合应用场景加强技术开发,并探索便捷灵活的智能移动调解系统等。

深挖应用场景,为纠纷矛盾“速配”调解员

“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,关键是通过机制设计让调解员更快介入、积极干预。”座谈会上,徐汇区田林街道党工委书记虞勇斌认为,12345热线投诉中的不少问题,看似是社区居民对职能机构的不满,根源实则是邻里矛盾。

比如,他曾遇到过一户居民投诉天花板漏水。热线将这通电话转接给供水部门。然而,工作人员上门发现,实则是楼上楼下两户居民积怨已久。最终,这一工单还是转派给了调解员跟进解决。“如果通过数据分析匹配,从最初就判定该工单需要调解员介入,就能避免职能部门上门,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。”虞勇斌认为。

徐汇区人大监察司法委副主任委员朱志忠也有类似感受。“解纷一件事”等平台每年至少经手数十万件案件,但目前应用仍以收集统计、案件分流等基础功能为主。他认为,平台未来升级的重点应聚焦如何从管理需要转变为用户视角。比如,开发市场需求度较高的电子签章、在线调解等功能。

其中,在线调解就是市场呼声较高的服务。实践中,朱志忠曾遇上过不少当事人,由于各类因素无法抵达现场,导致案件调解一拖再拖。如能扩大在线调解的应用范围,就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新趋势。“在线调解既能加快厘清矛盾纠纷,也有利于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”。

对于如何智能匹配调解员,还有代表建议,可考虑编制调解员名册,最好还能同步标明专长领域,供当事人选择。

专业力量“下沉”,积极培育社会组织

加快矛盾纠纷化解,不仅要靠智能平台,更需依赖经验丰富的调解员。

“老百姓最想知道的是,一旦案件上了法庭,会如何判,”徐汇区人大代表、天平街道永嘉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万莉娜认为,这指向的是如何更好给予群众明确的法律预期。徐汇区探索的“甘棠树下”社区法官工作室就是生动案例。通过专业力量“下沉”,为当事人讲透情与法。

无独有偶,黄浦区半淞园路街道探索派出所与司法所联动,共同做好轻伤害和治安案件委托调解。去年,社区调解组织处置110非警务类警情929起。

虽然各方专业力量持续注入社区,但不少代表直言,专职调解员来源较窄,相较于庞大的纠纷调解需求,专业队伍建设仍有待完善。
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全市共有7000多家调解类社会组织、约2万名调解员。“从数量上说,调解员数量远远低于律师;从质量上来看,由于准入门槛相对较低,调解类社会组织良莠不齐。”市人大代表、君合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刘正东建议,应从财政扶持、机制考核等方面入手,加快培育专业队伍。

在刘正东看来,矛盾纠纷化解的水平高低,不仅事关公平公正,也是评判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。“要从顶层设计上鼓励支持专业类机构的成长,让更多有需求的企业能在市场上购买到专业适配的调解服务。”

作者:王嘉旖

编辑:王宛艺

责任编辑:张晓鸣
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