塑造平凡中的非凡英雄
——读长篇小说《重生》
【资料图】
■钟泽畅 常晓军
作家钟法权新出版的长篇小说《重生》(作家出版社),是一部展现革命英雄跌宕起伏人生的长篇小说。作品讲述了英雄张昌武命运多舛、半生劫难的人生经历,将一个有血有肉、有情有义、有爱有恨的英雄形象生动展现在我们面前。
作家深谙人物塑造对作品的重要性,在对主人公张昌武的塑造上下足了功夫。张昌武敢打硬仗、会打巧仗,从国民党军队起义后加入解放军队伍;他性格刚烈、疾恶如仇、有胆有谋、热爱荣誉,却又脾气暴躁、说话刚硬、行为粗犷。随着故事情节在矛盾冲突中的不断展开,一个“有缺点的英雄”、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军人形象立体呈现在读者面前。
作品采取追忆的方式,把英雄的功绩放在副叙事线中,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手法讲述英雄关于战争的回忆。作品中所讲述的战斗场面虽不宏大,却都是主人公亲历的往事。这些规模不大却又影响战局的战斗无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。一个个碎片式的追忆,最终连成英雄成长经历,将主人公张昌武能打善战、向死而生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硬汉形象展现出来。
在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中,很多作家自觉承担起再现与解读战争的使命,在描绘战争的同时,尤其重视艺术地再现战场环境、气氛和战斗细节。《重生》虽然沿袭了战争小说的这一写作特质,却没有将战争场面与军营生活作重点描述,而是展现出对战争以外生活的重视。在30余万字的小说中,作者显然十分清楚,如果只写张昌武退伍回乡的人生命运,那将是一部退伍军人返乡的成长故事。作者一方面借助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,写出英雄在现实生活中的奋斗成长;一方面扭转身体回眸过去,写英雄在战争中的壮举。作者不是把英雄的征战故事集中在一章一节中讲完,也没有详细讲述战争的全过程,而是通过张昌武的亲身经历,将战争场面作为回忆性故事穿插在小说的多个角落。作者不以单纯表现战争而讲故事,也不为单纯表现英雄的战功而讲战争,而是根据作品的需要穿插讲述英雄的战斗人生。
如果说张昌武刚开始给人讲战斗故事包含着炫耀功绩的意味,那么随着故事情节向前推进,张昌武应人所求讲述自己的征战往事就显然摆脱了自我夸赞,进入到对战争事件的描述中。纵观《重生》全篇,以口述回忆的方式展开的“历时性”叙述很多,不仅有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酣畅淋漓的反偷袭战,也有篇幅长达近10页的第一次与日军正面交战的激烈场面,还有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诸多回忆——拯救战友生命的英勇片段、在青峰岭战役中浴血求生的艰难过程、在战场上断粮的困苦等。每次讲述战场上惊心动魄的敌我对抗时,张昌武很快会变得滔滔不绝、神采奕奕。
可见,战胜敌人已经成为张昌武生命中最为值得珍视的荣光,为国而战的经历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,征战的荣光已经成为他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动力。这也让我们明白,英雄在和平时期与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磨难与挑战,也需要有坚韧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毅力来支撑。
“英雄是平凡中的非凡,是普遍中的独特。”作为《重生》中最耀眼的关键词,“重生”阐释着人只有不断改变才能获得新生的道理。
“重生”可以视为英雄张昌武精神的涅槃;他在不同的生存境况中坚守着信念,让自己的心灵重获新生。作者一边写张昌武坎坷的人生经历,让他努力地活下去;一边通过回忆战斗经过,让英雄心怀火热激情。可以说,战场厮杀中裹挟着张昌武最引以为豪的情怀,他不仅乐意讲,周围人也愿意听,就连看场电影也能掀起崇尚英雄、宣传英雄的热潮。这其中,蕴藏着向死而生的生命真谛,是英雄精神品格的体现,或许也是《重生》的意义所在。
《重生》宛若一曲气势雄浑的交响乐,始终传达着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。它是一部关于军人成长的故事,更是一部将现实与历史、人生与命运紧密穿插的作品。小说以清晰的线条和生动的细节,勾勒出英雄的成长史和心灵史,完成了英雄的形象塑造——每一次浴火都是一次重生,每一次磨难都是一次涅槃,每一次战火洗礼都是一次生命之花的绽放。《重生》中所彰显的英雄主义,不仅是作者作为军旅作家的个人价值取向和理想寄托,也汇聚着每一名军人共同的精神信仰,字里行间唤起了我们对英雄的崇敬之情。